• “国际化”之随想
  • 时间:2012-04-27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近两年有幸在国际学院授过两次课,接触了许多学生。国际学院的教学模式是国内高校改革的一种探索,这也促使我进行了一些思考,感慨良多。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便是,究竟什么是“国际化”?

    在许多人心目中,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引进西方英语国家的教材及授课方法。这主要是通过邀请外籍教授来国际学院短期授课来实现。在我的心目中,这些举措当然国际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据我理解,国际化教学应该是集中西教育之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许多人更是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该是真正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学院的毕业生应该在各个领域(国内或国外)为中外交流与合作起桥梁作用。

    中国的教育体制固然有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中国完备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万万不可摒弃。西方(比如美国,加拿大)的中小学教育往往过于随意,从而导致学生尤其是在理科方面的背景参差不齐。

    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注重英语的学习,这当然无可厚非。语言的学习涉及到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本质的目的是交流。许多人当用英文写作的时候,常常把困难简单地归咎于英语的水平。但我则认为不尽然。写作(或更广义一点,交流)本质上是思想的体现和展示。当一个人能够用母语写出不错的文章,他用外文的写作也不会差许多(假设具备了一定的外文基础)。重要的是有思想,有内容。

    西方的教育的优势和精髓在哪里?据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开放的环境以及对探索精神的培养。这两点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西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力。在西方读过研究生(包括一些高年级的本科生课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课程的内容往往十分繁重,经常有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课上主要是开放式的讨论,大部分的功课要在课下完成。大多数美加本土的学生读研究生主要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兴趣。经常有学生(包括许多中国留学生)问我该如何选择研究生的方向,我的回答总是取决于你真正的兴趣所在。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一定会需要经常的知识更新和充电。发自内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是“乐业”的根本。

    文:杨军(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