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驳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1-02-02 点击: |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2月26日在《南方周末》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这十条意见分别是:
1、废除自学考试制度;2、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3、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4、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5、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6、停止大学办分校;7、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8、实行教授定编制;9、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10、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驳文:
就以上十条意见,对于2-10条,因为不是很了解,在此不加以讨论。但自己作为一个自考生,一个堂堂正正的、历经了昼夜不分的艰苦奋斗的自考生,请应许我站出来说几句。对于《意见》第一条即"废除自学考试制度"的提出,说实话,本人表示非常强烈的遗憾,并认为它有悖于民心,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家,理应支持自考教育,成就一拨自考人才,但只顾自己一时"偏见",却忽视了历史,也忽视了百姓对提升自身素质的迫切需求,这是件十分令人伤心的事情。关于这条意见,说得严重些,实际上已经侵犯了人民的"自学考试教育权"和"公民民主、政治权利";也伤害了自考生的感情,伤害了他们的心。
"自考"模式具有数千年历史,自考仍是今后必然的历史潮流。自古以来,中华历经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相应地也历经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先撇开古代科举制度的好坏不谈,仅就"自学"这个角度来讲,除了皇亲贵族、官宦世家,有哪个"文人墨客、风儒雅士"不是靠"十年寒窗苦读"自学成才的?哪个状元、榜眼、探花、驸马爷不是靠自力更生、头悬梁锥刺股考取功名取得的?又有哪个朝廷大臣或是官吏(除了父死子继或贿买等不法手段获取的功名之外)是从全日制学堂毕业出来的?这个答案,不需要任何人答出声来。
说起近现代的学堂式--全日制教育的历史,和由来已久的"自学式"教育历史相比,只不过沧海一粟,因为它的发展只是从清末才真正开始的。它也就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洪仁轩《资政新篇》提倡的兴办学校,学习西方技术......;之后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提倡的新政、新学、广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先进教育指导思想,以为强国之策之一;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可见,全日制教育的历史远远不能和"自学式自考"攀比。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当然反对历史腐朽的科举制度,只不过这是另一码事,我们不能因为科举制度的腐朽而抹煞了自古以来千千万万莘莘学子"自学成才"的光辉历史。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考和全日制教育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自考属于"宽进严出"的范畴,报名容易但毕业艰难。那种秉烛夜读、通宵达旦的坚持谁曾看见?那种缩衣节食、废寝忘食的精神谁又曾知晓?那种书读百遍、卷案致残的磨砺谁又曾体会?......。不用太多的显耀,也不必过多的自夸,自考生不仅经得住艰难困苦、风霜雪雨的考验,还具备了自力更生的巨大潜力和长久拼搏的坚强毅力......,其恒心可见一斑;从中,不仅映射出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奋斗力,还能充分地体现出自考生拥有十分优秀的自我修养能力。
不是我在这里揭长论短。凭良心说,全日制教育,有老师授课,学生学起来要容易上手得多,这是事实;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事实;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公布在墙上的成绩大部份都是统一的60分整,这也是事实,......。我就曾在一所知名的xx大学公告栏里亲眼目睹过60分整的成绩占全表的70%左右,这不是吓捏造的,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有心,可以去考察考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严进宽出";加上大学制度宽松,有不少学生谈情说爱的,可以说他们把学校当成了恋爱场所。
接着,再来一起探讨一下。大家都知道,当前的全日制教育,还有这么种现象,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不讲学生不学";考试的时候,公告栏里作弊的公告也能看见好多张;考试的内容、重点,老师一般都会在讲演中进行点醒,考试时学生只要抓住有关重点背背了事(当然,这并不是指所有的学校都如此。有心的朋友,自己可以悄悄地找所大学"亲身体验"一下)。如果,从水分含量来评论,想想就知道,这里也就没必要再继续点明下去。上述现象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不少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地把学业当学业来看待,而是为了应付而应付。请大家思考一下,"企业招不到优秀的人才"的根本因素在哪里?
相反,自考属于"宽进严出"。自考生要想通过考试,就必须将整本书读透、啃透,不能放过每一页每一句。面对几百页厚的教科书,一次报上两科及以上,加起来想想看,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将他们理解透、明白透、并记忆下来呢?不懂,没人教;不会,没人授,全靠自己吃透!那么,自考生完全只能靠集中精力的去学、坚持不断的求索。除了学习,大部分自考生还要把工作做好,要尽职尽责,他们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但是,他们从中得到了磨练,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下学习、应该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如何立即同实践相联系起来,并马上运用。
他们为自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也只是默默地拼搏着、承受着......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只是对自考、对将来充满着热烈的希望。这种种精神,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魄力在自考生身上得到的充分展现吗?难道不是企业所欢迎的"能力"类型吗?毋庸置疑,自考人才是优秀的。因此,没有参加自考,对自考就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需要特别的指出一点,教育的好坏,与教育制度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是最终决定学生素质、能力、技术、质量的根本原因,而是起决于各办学、办考院校,各有关助学单位的严格把关;必须重视"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决不能只重视"数量"的多少而进行不断扩招生源,也决不能将教学"质量"的一面大大地降低水平要求。因此,不管全日制教育也好还是自学考试制度也好,一样能够培养人才。这些教育制度,都是教育的良好制度。全日制教育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关键点在于,各院校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避免"60%分整打成片"、"只管流水不管线"、"校园书场成情场"等不合理现象出现。那么,关于自学考试教育,不是个人偏袒,因为无论从客观上还是整体上来说,它都比全日制教育考试要严厉得多得多。所谓的"滥发学历证书"、"滥发学位证书"等不良现象,在自考中,也许不能排除个别,但至少可以明确地说,经过自考办和主考院校的双重把关,一般是不存在的;况且,法律对自考违法事件往往给予十分严厉的禁止和严肃的制裁,不仅保障了自考的权威性,同时保护了其他考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考试公平。
自学考试教育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且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许多地区虽然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但仍难避免许多特殊的弱势群体存在,特别是农村,很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困缴不起学费而缀学的,不在少数。再个,高考落榜生也有不少队伍,落榜已经给了他们当头狠狠的一棒。所以,不管是缀学的也好、落榜的也好,都有渴望重生的强烈愿望的,也都有渴望继续深造的强烈欲望的,他们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自考成本低效益高,符合他们的广泛需求,自考教育无疑是他们继续受教育的最佳选择和最佳路径之一。国家应当给予全力支持和鼓励,不仅不能取消,还应当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自考、成考等办考队伍,继续坚持自考、成考体制的完善与改革。相反,全日制教育的投入却显得有些铺张,比如,大学的一座高档办公楼、教学楼,往往投入了上千万资金。还不一定能得到百分百的合理利用,有的大学还存在不少闲楼、空楼等现象,实在是有点可惜。改善学习环境是好事,只是我们必须进行"合理地"改善它,应当把握好一个"度"。另外,多花些力量鼓励鼓励其他教育方式,那么国家教育的综合实力、综合水平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国家教育事业也就能够逐步趋于平衡、协调的发展。
公民的"自学考试权利"受国家保护和承认,并具有全日制教育同等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赋予自考生的考试权利和平等权利,不容侵犯!否则就是违宪、就是违法!不能因为某一学者或某一专家的个人观点而轻易改变,否则,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就会受到个人意志的任意左右。公民的自学考试权和自学考试平等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和教育权利,不容侵犯。国家除了鼓励自考外,还应当依法要求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录用毕业生(广义上的毕业生)时,坚持自考、成考等毕业生与全日制教育毕业生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原则,并结合择优录取、任人唯贤的原则进行录用选拔。依法保障自考生、成考生等在教育地位中的平等权,依法保障自考、成考生在社会、国家中的就业权利及其他公民权利等。
世界对自考人才的重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都承认中国的自考学历,如美国、加拿大等。据自考办关于自考生办理出国留学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自考生办理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正在逐年增长,队伍不断庞大。这说明,国际社会对自考人才早已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从中,也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中国自学考试教育、成人考试教育等教育制度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赞同,这标志着中国的自考教育已经迈向了国际轨道,同时还表明,自考生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自考、成考等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应当继续发扬光大,继续为培养四个现代化人才而做出突出贡献!
来源
http://club.learning.sohu.com/r-self_study-233262-0-7-900.htm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