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十年 十年国际——我眼中的国际学院
  • 时间:2012-04-13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一个礼拜前,郑赟书记要我写一篇庆祝国际学院成立十周年的文章,我答应了下来。因为出差至广州,没有及时完成任务,错过了截稿日期,好在郑书记大度,宽限了一天,才让我有时间去回忆更多关于国际学院的事情。

    人才培养的特区——初识国际

    2002年4月的一天清晨,刚确定留校工作的我在图书馆前的宣传栏边晨读。当我合上书本正要离开时,当年的学校招生简章右下脚的一行字“本科教育实验班”吸引住了我。我仔细一看,原来,学校要设立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三个专业的本科教育实验班。当时,其实我挺惊诧的,因为在1999年之前,这三个专业都存在,为什么还称之为本科教育实验班呢?一段时间这个疑惑没有解开,直到2002年的9月12日下午,我和初到国际学院工作的刘慎河副书记分别带着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学院2002级大一新生见完教官后(那年,两个学院新生军训同编为一个连),在闲暇之余聊及此事,我才释然。这三个专业的重新设置,是我校进一步探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声誉的重要举措。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原来的,在教学上引进国际通用的课程设置,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采用双语教学,在师资上以外籍教师或专家和国内优秀双语教师为主。此时的我,真羡慕国际学院的新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江财人才培养中西合璧的圣地。从此,我开始关注国际学院的发展。

    中西合璧的圣地——再识国际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和张雷(国际学院首任分团委书记)、涂艳、王明华等老师接触较多。每年“五四”评优时,都要和他们分享一下国际学院的发展收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中西合璧。三任院长,性格迥异,然均有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在办学过程中都主张“中西合璧”的办学思路。曾记得,蒋经法副校长在担任院长时,凝练了“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办学思路,在建院初期想方设法引进海外知名教授为学生集中讲授专业课。曾记得,杨慧教授为了凸显“中西合璧”这个办学特色,主动打电话与我,协调成立国际学院传统文化研究社,令我非常感动。领导的重视为国际学院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三任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国际学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了国际化的师资、夯实了国际化的教学、强化了国际化的交流和优化了国际化的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国际学院现有72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2+2”、“3+1”等多形式的双学位留学项目及交换生项目。每年有50多位海外教授为学生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每年都会为提供学生各种类型的海内外实习机会。正是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国际学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高地——融入国际

    在工作中,我接触了很多国际学院的学生,他们较高的综合素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在2009年CCTV杯演讲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季军的杨梓、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多元领导力大赛总决赛中捧得冠军的文静。国际学院的学生不仅在学科竞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而且还为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高校输送了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同时,每年国际学院还向学校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就有张晓波、张翘两位同学。有时,我就在想,国际学院的学生这么优秀,我要是能够参与培养那该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把这个想法主动和国际学院的领导沟通,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有幸于去年9月份开始担任2011级国际金融1班班主任。正是这个岗位,我有了深入了解国际学院的机会。雷打不动每周的班主任会,除了布置一些工作外,较其他学院不同的是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规范的、多维度的班主任培训。在我脑海中,记忆深刻的是,肖珑副院长不厌其烦地分解国际化办学的班主任工作任务,陈卫东副院长科学详尽的解读国际化办学的班主任教学辅助工作,国际学院各科室负责同志耐心细致地和各位班主任分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信息。班主任的特殊经历,让我也不禁融入到了国际学院的人才培养中。

    作为国际学院十周年的见证者,我为国际学院的发展成就骄傲。展望未来的十年,我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国际学院再创辉煌!

    文:习金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