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今天,明天:国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十年记
  • 时间:2012-03-28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2012年,国际学院十岁了,作为与学院一起成长的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协)也同样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是个节点,当然,又不该仅仅是个节点。

    昨天,创业。

    据可查资料,国际青协历史上有一个品牌项目,是“留学生志愿服务队”。“国际学院成立留学生志愿服务队的目的在于结识新来的国外留学生,主要辅导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尽可能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因沟通障碍不方便处理的问题。”学院的治院办学理念中突出强调国际化,而“留学生志愿服务队”显然极为贴切,应当成为国际学院当之无愧的特色活动。不过,遗憾的是,在持续性上,这个“品牌”并没有最终形成真正的品牌。现任学院分团委书记王明华老师介绍说,“留学生志愿服务队”的一些职能已为现在的英文辩论协会、国际合作交流部所继承。

    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中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作如是分析:1994年-2000年:组织推动;2001年-2007年:多元发展;2008年以后:全民参与。“共青团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2003年开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则有力地助推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这正是“昨天”的国际青协人创业的时代背景。正如中国志愿服务一直在稳步发展一样,国际青协也尚未实现大的突破,“同呼吸,共命运”,都在“等待”着发展中的一个“节点”。但是,正如“西部计划”之于中国志愿服务一样,“留学生志愿服务队”之于国际青协也是个发展中的成果,更是一代代国际青协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的浓缩写照。

    今天,创业。

    笔者自2008年开始就读于国际学院,入学初即加入国际青协,基本上亲历了国际青协2008年至今的发展(2008-2009学年任委员,2009-2010学年任会长,2010-2011学年作为校青协会长统筹管理各学院青协分会),也就自作主张地将这段时间称之为“今天”。2008年被誉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直接原因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和北京奥运会的出现。两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2008年也就成为中国志愿服务在“等待”的“节点”。今天的国际青协人“赶上了好时候”,在时代氛围的影响下,推进了学院志愿服务的新发展。

    2008届国际青协“白手起家”,积极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进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案塘小学支教活动,两次南昌盲校的活动以及财大附小的助教活动等。2009届“更进一步”,实现了“跨院”“跨校”“跨省”的合作,分别是:联合本校金融与统计学院开展母亲节宣传活动,联合江西农业大学爱心社开展校园防艾宣传活动,联合澳门科技大学义工团赴案塘小学开展“爱与希望的约定”扶贫支教活动。另外,又开辟了两个志愿服务基地——金盘小学和扬子洲敬老院,开始了“地球一小时”宣传活动等。2010届“巩固完善”,继续坚持案塘小学和金盘小学的支教活动,进一步创新了“地球一小时”宣传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等。如今,国际青协越来越多地融入校园生活,服务于企业招聘会等。

    2011年,以“郭美美事件”为典型的“羁绊”出现在了中国公益慈善快速发展的路上,但与其说是障碍,不如说是警钟,它们在拷问着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甚至更深层次的制度缺陷,而更多的人也变得更加“挑剔”,逐渐更多地去关心自己捐款的流向,思考如何更直接地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等等。这自然而然地也影响到了中国志愿服务。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里,都存在着“以志愿之名,行非志愿之事”,这是能从根子上打击志愿服务的一个现象。如何让更多的同学真正地信任国际青协,如何通过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进而把志愿服务理念推广普及等都是今天的国际青协人必须面对和进一步解决的。

    明天,创业。

    昨天的创业是正常的,而今天的创业则显得有些“无奈”,这是国际青协人需要反思的:为什么在继承性方面做得不好?而下一个问号则同时送给今天和明天的国际青协人:今天的“品牌”能否在明天“涛声依旧”,成为真正的品牌?“创业”,写给明天,却是希望明天的国际青协人仍能怀着一股“创业人”的劲头,不断创新。当然,创新不是只有“推翻原有的东西”这一种含义。

    站在“十年”这个节点上,更多的思考是对昨天和今天的追问,更饱含着对明天的期待。在现实中,我们可能并不能同时完全满足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比如贫困小学支教,很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体验,而孩子们并不接受频繁更换志愿者,事实上,这对孩子们也是非常不利的,那我们能否达成共识:以志愿服务对象(尤其是弱势群体)为核心?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迎合更多的同学而给予其“志愿者”的名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要求,一些要求严格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由更合适的人来做,这对志愿服务对象更好,也更符合志愿服务的愿景。“志愿心”不是只能在大型、专业、要求严格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才能培养和体现的,它更是一种意识,而这也正是值得国际青协人思考的,比如,如何让“地球一小时”成为“地球每一小时”?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向更多的同学普及“志愿心”?在推广普及“志愿心”时,国际青协人自身是否做到了呢?开展活动时,在有组织化宣传的渠道时,是否应该出现“海报字报满天飞,造成垃圾一大堆”等?换言之,在开展一些活动时,是否应该置一些表面上并不相关的志愿服务理念于不顾?社会上,在一些特定日期(如3•5和12•5)会出现志愿服务“盛况”,以至出现“一个敬老院一天之内被服务五次”的现象,国际青协会否出现类似的“趋之若鹜”?选择时能否达成共识:尽力选择少受关注甚至未受关注的志愿服务基地和志愿服务对象?在“是否扶起摔倒老人”这种问号,“我们吃的是添加剂,喝的是三聚氰胺,坐的是豆腐渣……”这些事实在一次次逼问社会底线时,作为社会的一小部分,国际青协是否助力学院,坚守住了国际学院这“一方净土”……

    有关于坚守“底线”的不可动摇,也有关于建设“境界”的翘首以待。慈济有个理念,感恩你帮助的人。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岩松看台湾”,台湾一行让白岩松感触颇深,“志愿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获得。每一个志愿者,都该向被帮助者说声谢谢。”“当我们老了,需要志愿者来帮助时,在这个国家,志愿者已经无处不在。这就是对我们今天做志愿者的最好回报。”作为高校,我们能否率先引领起这种关于志愿服务的时尚潮流呢?

    2008年,时任会长化用奥运会志愿者的口号,确定了国际青协的宗旨: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江财国际最好的名片!在强调国际化的国际学院,更应大力发展对于很多国家已成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因为,其核心理念中的责任是立人之本,志愿心的培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善的循环……微笑,成就明天!

    王震南 2012年3月13日 于南昌

     

相关文章

08国商1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