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际之旅》到《记录》:大众化至精品时代
  • 时间:2012-03-27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从《国际之旅》到《记录》:大众化至精品时代
    ——国际学院院刊历史中的点滴

    记得学院吴宗福老师2010年10月著文《新生四刊奠基础,国际学子创辉煌》,描述了国际学院为2010级新生进校即准备了“四刊”礼包——《国际之旅》、《职业导航》、《思辨奇点》和《留学心得》。之后,又有了由历届班主任所撰写的《我爱我班》和精致版的《记录》全新推出。准确地说,院刊只有8年历史,是由学院师生共同编写,从无到有,从大众普及到精品化战略。可谓一刊一历史,一刊一岁月。

    我刚到国际学院任职是2005年3月,看到国际学院初创三年,未有任何宣传资料,且校内外及社会各界对国际学院颇有疑惑,按刘慎河副书记的说法,许多人以为是二级学院,是低分高费之计划外专业,要费一番口舌总算解释清楚。我想:此疑惑必须化解。否则,国际无以立足江湖。与其费口舌去解释,不如白纸黑字,主动正大光明宣传。何况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逐萌生在分团委、学生会外创建传媒中心,策动内宣外联。尔后便有了首位传媒中心主任张颖同学,有了首期院刊《国际之旅》。万事开头难,而恰恰是他们开创了国际学院的宣传先河。这些同学们的名字值得记取:张颖、李化、宋竹晶、胡博、李旭熙,李栋、谢群斐、毛遥、陈虞凯、吴皓璐、费佳琪、后李重欣、朱巧、杨荟芳、何青袁、吕秩慧分任《国际之旅》主编,美工及版面有陈虞凯、曾丽莎、吴柳作、贺欣、万良伟等同学。依托传媒中心,国际学院还分别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出版两期《江西财大报国际学院专刊》。可以说传媒中心和院刊既锻炼了一批采编人员与写手,同时“江财国际”品牌开始在校内延伸,乃至校外。

    如果说《国际之旅》开始了院刊征程的话,那么,第二本院刊是《职业导航》,发起人是03级的赵厚元同学,由学院学生会实践就业部主创,之后有罗西、赖辉、林清、李树楠、葛超颖、王丽黎、韩瑛、汪洋皓、杨睿宇、孙玮、王玮、吴越、谭琰冰、李苑霏、刘宏彦、周娇等一大批同学加盟。《国际之旅》的定位是反映日常学生学习生活,而《职业导航》的定位则是专门为新进国际学院的学生量身定做,初衷即期待给国际新学子雪中送炭、指点迷津。

    此后,所见一批批国际学子求学海外,我建议分管合作交流的肖珑副院长可否收集留学学子心得,并组织人员编辑《留学海外》,与肖珑副院长一拍即合。周矿先老师、吕腮菊老师、刘峰老师等先后加入编辑队伍。正如杨慧院长在《留学海外》序言中所说,它记录了江财国际学院留学海外的心路历程,你可以触摸到留学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感受到留学学生的孜孜不倦、坚忍不拔、乐观与坚持。

    院刊的逐一推出,均得到了蒋金法副校长(学院首任院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鞭策。借助院刊,学校前任党委书记伍世安教授、前任校长史忠良教授,现任党委书记廖进球教授、校长王乔教授等均欣然接受过国际学院院刊记者采访,表达了对江财国际学子的肯定与赞许,以及希望与期许,校领导的谆谆教诲,跃然纸面。

    时至2010年,学院分团委下设的大学生理论研讨会顺应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创办了《思辨奇点》,是为在大学里创造一个思想争辩与交流的氛围。应当说,《思辨奇点》是一份准学术性质的报刊。阅读其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年青江财学子对专业、对社会、对校园内外的深度理性思考,同学们在积极策应温家宝总理在江财视察时所言——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思辨奇点》创刊主编是黄少鹏同学,之后是孙健贇同学,美编分别是谢家琪、卢健平、杨阳等同学。

    仍然是2010年,为更好地建设一支学院班主任及辅导员队伍和加强学院员工的培训,学院召开了第三届“班级管理与创新工作研讨会”,会议材料之一就是由历届班主任撰写的《我爱我班》,此是学院院刊第五本。翻开《我爱我班》,我们可见许多班主任是用心做了事,用情著了文。而实际上,窃以为,班级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一种观念上的升华,一种态度上的演绎,一种技巧上的见习,一种能力上的铸造。杨海荣老师和吴宗福老师在编著中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诸多不断推出的院刊,不论内容和版式均有不同的变化,是为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实践。最初的《国际之旅》是折页式的,大32开本,小32开本,《江西财大报国际学院专刊》是对开4版大报,后《国际之旅毕业生特刊》是16开本,《留学海外》是小16开本,《思辨奇点》是4开4版小报,《我爱我班》是小32开本。底色基本为蓝色,意寓对接海洋文化。

    2011年6月,在杨慧院长的倡导下,各类院刊由分散转向集中,由大众转为精品。因此,就有了现在的《记录》,记录、探索、发现、起航,内容更加丰富,编排更为精致,杨院长在序中说,“记录”不仅是回顾和展示,更包涵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奋斗。吴宗福老师和李治平同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平面设计是王煜钊同学。

    院刊的历史,也是学院的发展史,只是于另一个角度在记载,在观察。我想,院刊不仅仅是宣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阅读院刊时,我们期盼心灵的感触和情感的交融;期盼你漫步其中,能喜在其中,乐在其中。

    郑赟
    2012年3月22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