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十年:沁园里的外教楼
  • 时间:2012-03-27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曾经,在沁园的旁边,有一排三栋的小洋楼,这就是江财最初的外教楼。绿荫掩映,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对这校园一隅可谓印象很深刻。在大学四年里头,我不知多少次经过它,但一次也没进去过。

    我不想去看看吗?好像也不是。横在我们之间的,不是那一排铁栏杆,而是潜意识告诉我这根本是不属于我的一片世界。

    然而,毕业后,与它打交道竟成了我的工作,慢慢地,也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和我的同事们、国际学院的同学们成了江财校园的“一隅”。身处其中的我,也开始有机会从全新的视角观察外事和外教们。这所有的“对外”的活动,让我欣喜,也让我应接不暇。但不管怎样,一切都在全新地开始,像那片绿荫一样始终充满着新鲜的味道。

    一种国际化的滋味在内心滋长。“国际化”不再是象征性的一个词,它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具有分量和情感的词。当我不得不在学校下发的教师信息统计表里加入国籍一栏时,当我开始习惯于用英语回信时,当我还不习惯于用英语主持一个交流会时,很多标签就已牢牢地附在“国际化”这三个字上:思维、观念、差异、责任、尊重,等等等等。很多东西还没有入门,但这足以帮助我在脑海里拼凑出了一个还不太清晰的世界版图,地理的、人文的、未知的。装着这个不断描绘着的世界版图穿行在人群中,我成为了一个“国际人”。

    这个身份有时会变得特殊起来。“国际人”成为了校园里的一个部分。我不禁想,“国际人”是一个小的群体,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国际人”?不管怎样,可以确定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同学们正从江西这片红土地走向世界,开始他们全新的征程,去触碰他们或曾认为并不属于他们的一片天空。因为这,谁又能否认江西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呢?

    如果说,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我们勇敢地扩展我们的接触范围,终有一天,会从栏杆的另一侧惊喜地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夏贤锋

    2012年3月13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