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淼(上海师范大学)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前几天,一件偶然的事加深了我的疑虑。为了尝试合作做一些跨学科研究,我请同事提供一些有关社会网络分析的文献。同事热心地为我找来了三本相关著作:两本国内学者的专著,一本译著。翻看这些著作,我简直惊呆了。国内学者的专著大段大段地抄袭和复制了译著,几乎连改头换面也懒得做一下。难怪,某大学校长被指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了同门兼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会感到万分委屈,甚至理直气壮地动用了公安追查检举者。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的导师要站出来为他喊冤了。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难道真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深圳大学三位中青年学者2000年发出的呐喊:“象牙塔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象牙塔精神应永存于大学校园之中。”“没有象牙塔……高等教育系统都将穷途没路。”
这种呐喊注定是孤单的很少有人会感兴趣。我国大学秉承的办学理念是:“要加倍努力,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大学为某种功利目的而在装腔作势。也许,这些大学领导人真诚地相信,这种高度政治化的发展战略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不二法门。可惜,种下了龙种,似乎收获了跳蚤。大学气派的大门和豪华的高楼的背后是丧魂落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学术堕落和犬儒主义盛行。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难的求真过程,需要研究者的智慧和灵感,更需要他们的坚定和执着。韦伯指出,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将科学研究视为“天职”――将科学研究视为上苍的召唤,所以我要毕其一生、用宗教般的狂热投身这件事。“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 韦伯强调,“在科学领域,假如有人把他从事的学科当做一项表演事业••••••不是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献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务的主题而达到高贵与尊严的学科,则他必定会受到败坏和贬低。” 当一个人仅仅将学术研究当作一项“表演事业”,或者用中国人的说法,当作一块“敲门砖”或“垫脚石”时,他绝对不可能神闲气定,沉静淡然,“仰望星空”,忍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寂寞。没有象牙塔精神,学术界难免成为名利场,大学必然在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
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的夫人,她和钱三强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4月11日,何泽慧院士接受央视《大家》栏目的访谈,节目的后半部分谈到,文革开始以后,她和钱三强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止,下放到了干校劳动。主持人问:“那时候有没有觉得,刚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何泽慧答:“我们没有觉得有什么大的贡献。我说老实话,这些还不是‘抄来’的吗?是不是?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主持人问:“那么什么是您感兴趣的,您的重要的发现是什么?”何泽慧答:“不知道了。”我试着对这一段对话作一解读。真正科学家必定是诚实和谦虚的。主持人所说的“贡献”,是指钱三强和何泽慧院士为祖国的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何泽慧院士说“没有什么大的贡献”是指他们没有为核物理科学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或者说,回国以后他们在核物理科学基础研究上没有多少原创成果。我想,何泽慧院士的回答包含的情感是复杂的。她和钱三强院士为了祖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毅然牺牲自己,放弃了他们感兴趣的基础研究,专注于应用研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无疑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的最佳选择。她谈话中显然透露出了她的骄傲与自豪。但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她的一丝遗憾或无奈:没能在核物理科学发展上做出他们本可以做出的成就。今天,在充满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的大学校园中,我们似乎再也见不到何泽慧院士那样的诚实和谦虚,也感受不到她那种遗憾和无奈。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 这是对象牙塔精神的一种诠释。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醒悟,回归象牙塔,重塑象牙塔精神,大学才能建立其核心价值,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并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