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殿堂
中国教育报:旅游专业业内就业意愿低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0-11-15  点击:
  

   中国教育报报道 眼下正是各大企业集中校园招聘的时节,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指望把握住这个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自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赵征同学,这几天一直在通过各大校园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但赵征在选择职位时,把简历更多地投给了招聘行政、人力资源专员以及市场营销经理等职位的公司,几乎没有一封简历是投给旅游行业相关的公司。像赵征这样学旅游专业,但在就业时不选择跟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旅游业全球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本应给高校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近几年旅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严重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问题。一方面是国务院将旅游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却面临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不想进入这一行业的尴尬情况。

   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高校的200名旅游专业在校学生进行了《旅游行业从业意愿》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对象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占到50.5%和49.5%,其中,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四学生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77.5%。调查显示:大学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高考填报志愿时,有83%的人完全出于自愿填报旅游类志愿,79.5%的人将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在选择旅游专业作为自己高考志愿的原因上,63.5%的被调查者感觉这一专业很有前景。在对待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度上,7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行业有不错的前景或者非常有前景,但在回答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时,只有34.5%的受调查者表示有意愿进入这一行业,其中认为自己一定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只占5%。

    调查发现,行业不健全、秩序混乱,是这些旅游专业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主要原因(占受调查者的61%),其他原因有:认为这一行业基本工资水平太低(占受调查者的11.5%),竞争压力大(占受调查者的8.5%),工作稳定性不强(占受调查者的6.5%),工作环境恶劣(占受调查者的5%)。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实习生 卫冉) 李红颖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旅游学刊》2008年3期)

曹国新

    从学科内部层次的角度,可以把旅游学划分为旅游史学、旅游哲学、旅游科学、旅游工学、旅游技艺学五个部分。旅游史学探究现存的旅游现象,建构旅游学的事实体系,是一个“史”的领域。旅游哲学发掘旅游现象背后的存在,并在旅游存在与旅游现象的相互作用中,摸索旅游学的理念体系。旅游科学关注旅游现象内部,以及旅游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其中的因果体系与辨证关系。旅游哲学与旅游科学总起来是一个“论”的问题。旅游工学探察旅游产业,承担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任务。旅游技艺学关怀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探索实际操作中的技术和艺术。旅游工学和旅游技艺学总起来是一个“用”的问题。“史”、“论”、“用”,三者构成旅游学的基本层次和范围。其中,“史”是“论”的基础,“论”是“用”的前提;“史”与“论”组成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用”构成应用部分。

    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最根本问题是学科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基础理论研究严重缺失,不能有效指导应用,已经引起应用领域中经验主义泛滥和大面积的反高教倾向。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条:
    

     其一,是学科建设中“拿来主义”的影响。首先,是从国外“拿”。然而,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国外比较成熟的旅游应用研究,又存在着与区域地理、民族文化、社会体制、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的有效性问题。其次,是从其他学科“拿”。旅游学明显具有交叉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无疑应当引入旅游学。但部分研究者不讲学科本位的懒汉式引入,却使得他们的成果远离实际、偏离问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进一步造成了旅游学科的空洞化与虚拟化。
      其二,是现行高教体制中学科竞争机制的逼迫。旅游学的优势是社会亟需,劣势是学科不成熟,完全市场状态下,资源必定会流向学科建设。然而,由于我国现行高教体制中的学科竞争机制与社会需求连接不紧密,对冲掉了旅游学在社会需求上的优势,片面放大了学科不成熟的劣势。为提升学科地位,一些高校把精力主要投注在对高教系统内部的科层体系和评比标准的操作上,用人员曲线救国、成果移花接木等方法对付旅游专业学位点少、高职称老教师少、高水平学术平台少等窘境。然而,这种鹊巢鸠占、拔苗助长式的浮躁做法,转移和稀释了本应用于旅游学科的资源,对学科建设无异于釜底抽薪。
     其三,是低层次就业市场的挤压。我国的现代旅游业并非自发产生,而是政府以行政力推进的,“政企不分”和“内部人控制”始终存在。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资源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充分。这就造成我国旅游企业优势不能充分交换、经营层级不高、专业性不强、人才需求层次低的现状。大规模而又低层次的就业市场对高水平旅游教育会产生驱逐效应,会排斥有深度的研究与教学。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从经济学划归管理学后,有关高校一度出现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很快就被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冲淡了。
     改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需要综合治理。在外部环境方面,最为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速旅游业从资源动员型的扩张模式向市场配置型的发展模式转变,提升旅游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拓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层次空间。其次,教育部可以效仿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国分类的方法,将旅游学认定为“发展中学科”或“转轨学科”,提供特别的政策扶持,营造旅游高等教育的资源空间。第三,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效仿重庆市,坚决关停办学力量不足、就业率不高和就业层次过低的办学单位,优化旅游高等教育的市场空间。
     在内部环境方面,旅游专业研究人员要有持久进行学科建设的耐心、耐力和眼界。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存在三种鲜明的教研倾向:其一,倾向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这一倾向承继欧美高校将旅游视为企业经济的教研传统,着力培养职业经理和服务骨干。其二,倾向于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这一倾向重视游客与景观的互动关系,主要培养旅游项目人才。其三,倾向于旅游文化的发掘与应用。这一倾向关注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本质,认为必须从经验与逻辑的基础性维度,构建学生对旅游活动机制的认知。三种教研倾向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旅游高等教研外延不断扩张、内涵持续分化的特点。
    外延不断扩张、内涵持续分化的特点说明,我国的旅游学科尚未定型,正经历学科形成前的“观光冒险”。而促使学科走向成熟的基本动力就是,研究者们在外延扩张、内涵分化的过程中,最终会不断回归旅游的“史”、“论”问题。这一回归不但包括研究者对旅游现象和既有理论的反思,还包括研究者对自己的感受力、解释力与理论想象力的反思。这前一种反思是思辨的,后一种反思是分析的,二者共同形成旅游学科演进中的问题拉动与方法创新。
     旅游学科演进中的问题拉动与方法创新是相互牵引、螺旋上升的,可能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同教研倾向平行展开,各自提出假说,研讨旅游问题的不同方面,多角度探查旅游问题的边界。第二阶段,在平行研究的同时,各教研倾向开始对彼此的研究结果进行协调,整合出共同的问题域。第三阶段,各教研倾向各自评估自己的方法,并开始尝试其他倾向的方法,重组自己的视角与范式。第四阶段,各教研倾向开始自觉运用其他倾向已经取得的成熟成果,联结成系统性的创见。第五阶段,逐渐形成旅游学独有的、初具封闭性的知识版图、思想模式、术语体系和内在逻辑。目前我国旅游学科演进尚处于前三个阶段,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科演进的总体特征仍将表现为外延扩张和内涵分化。
     在内部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内部努力是第一位的,旅游学科必须有为,才能有位。因此,旅游专业研究人员必须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以“百炼钢化作缠指柔”的精神进行学科建设,只有如此方是解决旅游高等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发表于《旅游学刊》2008年3期,发表时编辑做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