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从哪里来
近年来,随着钱学森、季羡林、吴冠中、钱伟长等科学文化大师驾鹤西去,一种“大师焦虑症”弥漫中国。人们追问,为什么在今天,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在讨论“今天为何无大师” 的同时,其实也不妨想一想“大师是从何而来的” 。
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诞生大师的沃土。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都出生于江浙地区的书香世家,这绝非偶然现象。从更大范围来看,以江浙为核心的南方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良好的读书氛围造就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握统计,从南宋至明清,秦岭―淮河以南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70%以上。1000多年过去了,这一局面直到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有人曾根据教育部出版的中国教授名录分析,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学教授占全国的69%,这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继承性。重视文化、追求学术、勤奋好学的文化传统在大师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一提大师问题,相关部门本能的反映就是花大钱培养拔尖人才,这不由得让人想到“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战术,但是用经济和军事的办法来处理文化问题,恐怕难以奏效。据报载,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各种各样的计划、工程正在实施,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照大师们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不难看出,和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相比,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大环境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
(摘自8月13日《人民日报》 作者: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