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殿堂
学术浮躁是学术腐败吗?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1-02-02  点击:

作者: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交流网


   看到科学网新闻转发北京晨报2011年1月20日报道《方舟子:学术打假如何更给力根源首先在“体制”》,里面引用了他对于学术腐败表现的概括。我感到报道把学术浮躁也当作学术腐败的表现,实在不能苟同。学术是非、学术风气、学术管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是不同的含义,需要加以规范和厘清,否则容易造成混乱,打错了人。
 
报道有关学术腐败表现原话如下: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学术不端事件的日益频发,却让原本是“小众名人”的方舟子成为了“大众明星”。作为从事学术打假多年的方舟子,他对于学术界的腐败问题可谓感触颇深,他对记者表示,“现在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这些被揭露的学术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但方舟子同时表示,尽管学术腐败的案例很多,不过就其表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学术腐败的表现无非几种,第一种是造假,包括抄袭、一稿多投、成果造假。抄袭很清楚;一稿多投就是改头换面,多处发表,这样一个成果就变成了多个;成果造假也好理解,一些看起来像学术成果的其实是假的,根本不能实现。第二种表现是浮躁,有一点儿成果就拼命地吹嘘、夸大。第三种表现是学术资源过分集中,比如有些规定某种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必须为拥有某种‘头衔’的专家和学者,这样便可能出现控制资源的情况,可能把某项学术资源分配给跟其比较亲近的人,像学生、下级等,别人则无法染指。第四种表现就是行政干预,本来行政是为学术服务的,但是现在有时会反过来,学术权力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而不是学者手里。”
      学术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泛滥成灾。方舟子对记者说:“不管是汪晖事件,还是朱学勤事件,其实仅仅是其中的几例,这些年来我们每年打假都要上百起,其中学术腐败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127-2.shtm
       
报道说“第二种表现是浮躁,有一点儿成果就拼命地吹嘘、夸大。” 浮躁是学术腐败的表现吗?笔者注意到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清楚地提到:“学风不正指以下的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4页)
 
仔细研究,报道中其他几项表现的举例也有可以商榷之处。把“一稿多投”现象简单地归之为“造假”。笔者注意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谈到了“避免一稿多发”问题时,强调投稿需要区别四种不同情况。(同上第34-35页)
 
报道把“学术资源过分集中”归为学术腐败,理由是“可能出现控制资源的情况,可能把某项学术资源分配给跟其比较亲近的人。”问题在于可能腐败和腐败现象是一个含义吗。“第四种表现就是行政干预”也说成是学术腐败,问题在于这里没有对行政干预作区别不同情况的分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对于学术腐败的界定是“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例如: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侵占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同上,第6页)
 
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着学术腐败现象,我们需要对学术腐败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判定。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